【多彩贵州精彩蝶变】千年梦圆,伟大跨越
首页 专题报道 2021年专题报道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多彩贵州精彩蝶变】千年梦圆,伟大跨越

2021-06-30 17:18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的指示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持续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推动贵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综合评价为“好”,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今天的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正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路通业兴:山珍成了“绿色银行”

六月,风通村通组路将大山里的仁怀市高大坪镇银水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溪河的水暖了,水流所经两岸,满山的竹叶儿挂着露珠,随风摇摆,绿势喜人。

这里是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有着48平方公里的面积,在这个深山村落,竹子是谋求致富的主要产业。

“为了把竹子卖出去,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修路了,但真正解决我们村的交通问题,还要从脱贫攻坚开始说起。”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回忆。

通村通组路将大山里的仁怀市高大坪镇银水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在高山深谷地区,路承载希望与未来。多年来,黎明村村民在王廷科的带领下破山开路,将道路修到了最远的组伸进了最远的山,“组组通”的到来让这片48平方公里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命,蜿蜒绵长的山道就如游龙,将发展的壁垒逐个击破,道路不断拓宽硬化,通往山谷深处,传来令人惊喜的回响。

如今,漫山遍野的竹林成为黎明村的巨大财富,碗口粗的竹子长到20米高,货车开进了山,一车车将它们运出山外。

“路通了,竹子大批卖了出去。年年砍、年年长,一年我家能卖10车,大约100多吨。”家住黎明村四组的吴兴国栽种竹子100多亩,这个“绿色银行”成为他们一家奔向富裕的源泉。不仅伐竹年年创收,竹林里的竹笋也是个“金娃娃”,今年清明节前后,靠着收购竹笋加工成笋干,吴兴国卖了40多万元。

深山筑坦途,道通百业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黎明村掀起了“丹霞第一漂”旅游热,大批游客的到访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益,黎明村2017年收入突破300万元,连同赤水大瀑布景区的分红所得,村集体每年还有120万元左右的收入,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就业。

“运输方便后,我们村成立了公司发展产业,现在加上农户自己的项目,我们村已有1260亩猕猴桃、450余桶蜜蜂、160亩冷水鱼,人均收入也从过去的1500元,涨到了2020年的18000元,翻了十几倍,我相信黎明村的未来还会更好。”谈及未来,王廷科信心十足。

2017年黎明村摘去了贫困的帽子,2019年全村贫困户全部清零,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到1750万元,村级固定资产1392万元。

黎明村再也不是过去失学儿童多、贫困光棍多、无业人员多的“穷三多”面貌。从送出一棵竹子,到迎进一名游客,这方丹霞沃土随着道路的畅通,以绿水青山开局,奔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一手托着网帽,一手拿着钩针,挑、钩、挂、绕、拉,一根根头发就被固定在假发网帽上……梁国玲坐在操作台前,仔细完成一件件样品的初加工,一旁,孩子在安静地写着作业。

“一个月三千多块钱工资,家门口干活,还能照顾到孩子,生活过得踏实。”梁国玲所说的踏实生活,来自于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梁国玲是雷山县龙头街道城南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迁之前,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老人和小孩,是梁国玲和丈夫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选择。

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梁国玲一家四口从几十公里外的大塘镇桥港村搬到了离县城几公里的城南社区。花园式的小区,住房配有家具,从此,梁国玲家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搬来后,社区干部就上门动员我去扶贫车间,参加培训时一天还有40块钱补贴,学会技能后就正式上班了。”梁国玲说,如今,孩子步行几分钟就到学校,顾家和赚钱这样的两难选择终于得到了解决。

“‘扶贫车间’进社区,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既能够帮助他们持续增加收入,又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龙头街道办事处主任邓文兴说,社区内的刺绣车间、藤编技艺车间、假发生产车间,让搬迁户实现了“楼上住新房、楼下进工场”的新生活方式。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是写好“后半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近年来,社区通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等方式,打好就业“组合拳”,实现搬迁人口就业7053人,有劳动力的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率达100%。

“今年我们计划新增扶贫车间3家,现已完成新建扶贫车间制衣厂2家,预计将再增加就业岗位500余人。”邓文兴说,新车间的增加,将切实解决更多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居又乐业。

智慧农业:释放发展红利

近日,在岑巩县贵州贵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冒出了菇床,长势良好,工人们正忙着采摘。

2019年,岑巩县引进贵州贵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大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厂就在家门口,工作环境不错,每月还能拿到3500元到4500元左右的工资,家里家外都兼顾,我很满意。”工人熊君说。

公司董事长助理郭涵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全年双孢菇总产量达1万吨,营业额达1.5亿元,预计利润3500万元,可解决当地群众就业300余人次。”

走进智能菇房,记者发现该公司的双孢菇生产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这里,全程恒温、恒湿、恒氧、恒气等可视化数据立体栽培,实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公司在5G+大数据+云平台下构筑“智慧农业”新模式,实现产品无农药、无色素、无添加、可溯源。

“我们融合了全球白蘑菇产业前沿技术,拥有西部最大的双孢菇智能菇房,实施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公司董事长郭亦波说。

同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公司致力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双孢菇的生产形成了绿色生态循环经济链。

“秸秆、稻草、鸡粪等发酵后作为双孢菇培育原料。不仅能产出高营养、高价值的蘑菇,还可以解决‘秸秆禁烧、畜禽排放’的难题。而出菇后的培养基是优质的有机复合肥、设计改良土壤、种植花卉等的上等肥料。”郭亦波介绍,公司全年可消耗秸秆、稻草、油菜杆等农业废弃物2.5万吨,消耗鸡粪2.5万吨,产生有机基质4万吨,可改良土地6000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管控全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确保从原料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不断优化产品生产及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郭亦波说。

优质教育:照亮每一个孩子

“2016年,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内心激动又焦虑,因为家庭贫困,家中兄妹都在读书,大学四年的开销对我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幸亏通过助学贷款与助学补助等政策的帮助,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求学梦。”6月15日,桐梓县教师黎正梅回忆起当初的求学经历,记忆犹新。

黎正梅家在桐梓县黄莲乡,是一类贫困乡镇,平均海拔1500米。如今,在好政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解决读书的后顾之忧,走出了大山。

脱贫攻坚,教育为先。五年来,桐梓县兑现资金2.22亿元,帮扶贫困家庭学生31.86万人次;拨付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99亿元,惠及学生49.8万人次。

为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景,桐梓县还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好学校”遍布百姓家门口。

走进桐梓县楚米镇元田小学,映入眼帘的是粉刷好的教室,修整一新的围墙,已硬化的校园道路……“这里的老师教得很好,我在这里学习很开心。”话音刚落,学生李慧佳又回到舞蹈室里学习起舞蹈来。

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元田小学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上海援建项目资金新建了教学综合楼,新增音乐舞蹈室、美术室、科创室等。学校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大大的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桐梓县,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塑胶操场、多功能教室等硬件配置一应俱全。“十三五”期间,桐梓县共计实施教育项目199个,建设面积23.88万平方米,总投资6.82亿元,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桐梓县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教育专项投入,改善基础硬件设施,还通过实施乡村教师补充计划、国家特岗教师计划,选派县城优秀老师到乡村学校支教、送教等方式,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学前教育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创特建强的工作思路,打造教育‘优质均衡’新高地,让优质教育照亮每一个孩子。”桐梓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局长王兴艳说。

【评论】赓续血脉精神永继

千年梦圆在今朝!今日之贵州,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贵州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福地,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贵州巨变的力量源泉。百年来,红色血脉一直在贵州大地赓续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始终激励着贵州各族儿女坚守初心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在“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贵州新时代的长征路”主题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向世界介绍:“今天的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正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每一次历史的巨变,都给全省各族人民带来无限的欣喜;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源自于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曾经久困于穷的贵州,如今在绝对贫困问题上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贵州这些年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过去的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的指示要求下,在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的时代背景下,今日之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综合评价为“好”,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这是全省各族人民的无上光荣,是贵州全体党员干部的无上光荣。在这场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大战中,全省上下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开放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数字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多彩贵州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迈步新征程,我们当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抓“四化”,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加积极的担当作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续写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四场硬仗”成绩单】

组组通: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基础上,2017年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惠及1200万农村人口,破解了长期制约贵州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创造性地探索了“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径,实施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全省“十三五”时期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949个、安置住房46.5万套。

产业扶贫: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牢牢把握“八要素”,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建立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茶叶、辣椒、李子、蓝莓、太子参、金钗石斛等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

“3+1”保障:实施教育扶贫,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扶贫,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施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实施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开展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0.6万户,率先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45.5万户,率先建立数字乡村住房保障监测平台。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先后解决和巩固拓展全省740.9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3万人),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责任编辑:刘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