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绿水青山成色足 产业打通乡村振兴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专题报道 2021年专题报道 聚焦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绿水青山成色足 产业打通乡村振兴路

2021-07-23 07:59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2020年6月,毕节市大方县成为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在政策的支持下,荒退绿进、生态改善的大方县补短板,抓落实,因地制宜,从更高的层面推进生态建设。

2021年7月的大方,绿水青山成色更足,生态产业发展加快,打通了“两山”转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龙场村村民验看菌棒

有的村子,中草药种满山坡,石头缝里都有了绿色;有的村子,盆景树装扮庭院,美了家园鼓了钱包;有的村子,食用菌“借居”松林,循环农业的试验稳步推进;有的村子,小龙虾“安家”山坳,田园牧歌落地生根……

 生态文化——

 山间石缝 名贵草药处处为家

羊场镇羊场社区村民蒋正梅在山间深坳的地理查看完中药的长势,爬坡时在路边石缝里顺手摘得一颗草,端详片刻笑着说:“今年市场价50多元一斤。”

这颗石缝里的草,是中草药半夏。

长在石缝里的半夏

羊场镇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宜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却是半夏、苦参、白芨、桔梗、白花前胡等100多种中草药生长的天堂。比如半夏,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种子掉落进石缝也会茁壮生长。

“在我们这很多植物看起来像野草的植物,其实都是名贵的草药。”蒋家父亲从1987年就开始发展中草药种植,蒋正梅成年后继承父业,将产业不断做大,草药销往重庆、安徽、浙江等地。订单最多的时候在2018年,她将种植面积拓展到1200亩。

今年,蒋正梅流转500多亩土地,却只有200多亩用于种植中药材,其余300多亩种植烤烟。

“父亲常说,要以轮作改善土质。”蒋正梅粗略估算,若种植500多亩中药草,一年内累计向务工的村民发放20多万元工资,而种植烤烟更耗费人力,预计今年要发放60多万元工资。

土地亦需休养生息,人类以善相待,自然才敬之以礼。

羊场镇羊场社区中草药重楼种植基地

蒋正梅家的中草药远近闻名。一种名为“重楼”的草药,若培育8年,一株最高能卖到2400元的价格。

羊场社区邻近的桶井社区,也因中草药闻名,却有着另一种“生态气质”。

上世纪90年代,大方县城居民人均月工资200多元,桶井社区居民吴维勇一年就赚了30多万,靠的就是自家房前庭院里大大小小的中草药盆景。

“既是爱好,又是生计。”吴维勇最初只是想装扮庭院,于是上山挖回一些中草药来栽种。每每获得新的植物,他都会花时间去造型、修剪。无意间被外来商人发现,随即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村民们看着吴维勇赚了钱,也收拾起自家庭院。如今,桶井社区90%以上人家的院子里都种满了重楼、苦参、川芎、独角莲等中药材,整个社区的年产值达800多万元。

大方县羊场镇桶井社区

 生态试验——

 坡陡地少 赤松茸借居松树林

小暑后,大方县对江镇仍气候宜人,龙场村村民们穿梭在松林间采摘赤松茸。不到24小时,赤松茸将抵达广州、上海等城市居民的餐桌。

赤松茸,一种生长在赤松树根部的野生食用菌,现已由人工栽培。去年7月,龙场村从广西引入赤松茸在松林下种植。一月前,广西多地的赤松茸因气温超过30摄氏度而停止出菇,而龙场村恰好迎来赤松茸盛产的时节。

“这是开拓市场的时间优势。”龙场村村支书管艳梅说,松林里的赤松茸每年3月至10月都可出菇。去年种下的47亩赤松茸,共收获了27吨的鲜品,今年预计扩大种植到100亩。

龙场村“借”当地的松林,“仿野生”种植食用菌,管艳梅说形容,松树林是天然的种植“大棚”,更利于菌丝菌棒恒温保湿,提高食用菌质量。

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借”松林种植食用菌

每天至少有70多位村民参与劳作,80多岁的文祥贵老人已连续半年天天“打卡”。

“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收入,我这也算靠山吃山。”休息时文祥贵背靠松树席地而坐,“以前,这是一片‘和尚坡’。”

龙场村曾过度开垦导致石漠化严重,十多年来当地村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复绿了山头,森林覆盖率达82.7%。

以产养林、以林富民,是对江镇根据“林多地少”的实际开展的一场生态经济试验。

对江镇党委书记陈杭介绍,对江镇正构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链——龙场村食用菌的菌棒来源于堰塘、金星、湾子等社区300亩的旱稻田。旱稻秸秆粉碎发酵后可制菌棒,废弃菌棒转化为有机肥料,供给周边村落养殖蚯蚓,蚯蚓粪便再还田做肥料。

“对江镇有16个村,其中12个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陈杭说,目前所遇的瓶颈仍是销售,等实现“订单式”种植,这场生态经济试验才算得以大面积推广,“我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生态振兴——

 乌蒙山泉 引来了一群小龙虾

羊场镇朱仲河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一有来客,基地负责人杨明军就端来甘甜的山泉水招待,打趣道:“小龙虾喝的,也是同样的山泉水。”

山泉水,来自1.5公里外的朱仲河源头出水山洞。

小龙虾,来自1800公里外的江苏盱眙。

2008年以前,朱仲河村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十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才得以恢复。这个曾经的穷山沟,被农工党中央派驻新田村的第一书记彭正钰当作“聚宝盆”。

新田村地势不平,且多为旱地。2019年,彭正钰看中朱仲河村田坝组山坳中100余亩田地,流转来“异地置业”,将江南水乡的小龙虾引入乌蒙山。

来自江南水乡的小龙虾

“异地置业”有着美好的前景,既可壮大新田村集体经济,还可盘活朱仲河村撂荒的土地,为群众增加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小龙虾最初不适应较低的泉水温度,存活率只有一半。加上新田村集体管理不便,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今年年初,贵州鸿瑞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受新田村集体委托,接管小空虚养殖基地,每年保底支付村集体22万,超出部分则按利润的5%分红。

羊场镇朱仲河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目前小龙虾已逐渐适应当地水温,且开始孵化小虾。“每日产量200斤左右,不算太高。”但杨明军看重的并非产量,关于乡村振兴,他有着另一种构想。

“以养殖基地为中心,方圆2公里范围内,只有14户人家。”杨明军说,目之所及,皆是绿水青山,他希望为游客提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体验,“周末,一大家人来到这儿,老人散步,孩童嬉闹。打捞一篓龙虾,油焖、蒜泥、清蒸,做好端上来,热气腾腾的。吹着山风,看着晚霞,剥着虾。”

责任编辑:刘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